Loading content, please wait..
新超群文教機構

教育是我一輩子最愛的工作,成立新超群補習班,並不只是為了賺錢。陪著孩子成長是喜悅的,看著孩子漸漸地茁壯會使我的生活更加充實。新超群不只是補習班,更是一個大家庭。我們重視課業成績以外,更加重視品德教育;新超群全體的老師更是處處關心孩子,全然無私的付出,不分平日假日。因為我們相信:有我們陪著他們成長,視他們如己出,引導他們走向成功大道,是我們最重大的責任。

請與我們聯繫
【文章分享】聽孩子說「關你什麼事」先別氣! 4原則陪伴他獨立

              

 

 

新超群文教機構 NEW CHAO CHUN CRAM SCHOOL 資優教育的專家

(北屯總部)台中市北屯區東山路一段146-5號 洽詢專線2437-6616    

(中科旗艦校)台中市西屯區福科路276號     洽詢專線:2465-3939

 

轉貼親子天下官網

 

聽孩子說「關你什麼事」先別氣! 4原則陪伴他獨立

當父母想要關心孩子,孩子卻冷淡回覆「關你什麼事」,第一反應是否是生氣、受傷?其實孩子想跟父母拉出界線,不一定是為了反抗對立,而是傳達「爸媽,我想練習長大」的成熟里程碑。心理師從自身的經驗覺察,分享辨識及陪伴孩子「轉大人」的4個親子互動原則。

聽孩子說「關你什麼事」先別氣! 4原則陪伴他獨立

本文重點摘要

開學沒多久的某天下課時間,媽媽邊簽聯絡簿邊問剛上國小三年級的大寶:「上學有沒有發生什麼有趣的事?有沒有好朋友?⋯⋯」原本以為天真活潑的他會開心的分享,沒想到他淡淡的回答:「這關你什麼事?」媽媽聽完,大怒:「你剛說什麼?怎麼不關我的事?注意你的態度!」大寶嚇傻無法回應!媽媽發現孩子表情不對,同時也覺察到情緒高張的自己,於是暫停了這場對話。

這樣的場景熟悉嗎?當你想要關心孩子的時候,你的孩子是否也曾這樣回你「關你什麼事?」你當下的反應也是生氣嗎?如果你的答案「是」的話,非常好!因為我也是,相信許多家長也是,這是正常的情緒反應。

上述例子真實發生在自己的身上,身為母親當聽到自己對孩子的關心變成一個拒絕,甚至腦子會自動轉換成他說「關你屁事」字眼,感覺不被孩子尊重的心情,很快轉成「戰鬥模式——怒罵、爭辯、責備的行動」,而親子衝突可能就會從此開端。必須說慶幸著自己這十幾年下來心理覺察的訓練,讓我觀察到孩子及自己的反應,而可以停下來反思,也想藉著自身的經驗分享給大家。

認識青少年「分離──個體化」歷程:聽懂表達背後的含義

首先從孩子的表達談起,孩子說「這關你什麼事」,代表的是什麼?其實,孩子想說「這是我的事」,是一個拉出人我界線很有力的表達,也就是說孩子想要開始獨立、處理自己的事情的一種表達。孩子從家庭中開始學習「分離──個體化」,是一個重要發展的里程碑。

心理學者提出,孩子有2次的「分離──個體化」歷程。第一次是出生後到2歲的幼兒時期,學者 Mahler 透過觀察及研究,指出嬰幼兒會從一開始與母親共生、同為一體的感受,發展覺知環境的能力後,逐漸與母親分離,願意自主探索外在環境的過程,此階段的個體化是發展嬰幼兒「區辨你、我、他」及產生「自我概念」為主。

第二次「分離──個體化」則是在青少年期間,Blos(1979)延續 Mahler 概念提出青少年在與外在環境、他人互動中,開始想要擁有自我的信念或價值觀,但受到行為及經濟能力的限制,有些互動還是需要依賴父母,故這個階段的關鍵就是嘗試離開父母的保護及影響、練習與父母分離,進而發展出心理的自主能力,成為獨立的個體。

從理論看來,當孩子說「關你什麼事」,可能孩子想表達的是:「我想要拉出界線」「我想要自己擁有自己的隱私」「我想要脫離父母的保護,想試看看自己處理」⋯⋯若聽到這個真正的聲音,是否就沒有這麼生氣了?!沒錯,當時的我在緩和自己情緒後,就有想到大寶的意思可能就是「我想要保有隱私的界線」,所以沒多久後,我也就跟大寶和解,對話大致如下:

媽媽:「大寶,我要跟你說聲抱歉,剛剛我太激動了!」

大寶:「喔!沒關係啦!」

 

媽媽:「那你想知道我怎麼會突然爆炸嗎?」

大寶:「嗯」(看著媽媽)

媽媽:「我聽到你說『關你什麼事』當下,我有兩種心情,一種是委屈,因為想關心你被你打了一槍;另一種是生氣,覺得你的語氣在反抗我、好像在罵我『關你屁事』、也覺得有些不禮貌,太多太滿的情緒讓我受不了,所以我才破口大罵!你現在的心情還好嗎?」

大寶:「還好!剛剛有點嚇到,不過現在已經沒什麼事了!」

媽媽:「好,那可否跟你做個小小的約定:我知道你有時候不想讓我問太多、或知道太多,但如果下次我問你,而你不想回答,可否只要告訴我『我現在不想要說』,或『這件事我不想談』、『這是我的秘密』?」

大寶:「當然沒問題!」

父母穩定性是重要關鍵:「安全的家」更能幫助發展獨立  

跟著孩子愈長愈大,父母不知道的秘密愈來愈多,此時也在考驗著為人父母的焦慮感:「他會不會受到朋友影響?」「會不會心情不好?」「會不會報喜不報憂?」「什麼都不講,親子關係會不會愈來愈遠?⋯⋯」

的確,在青少年「分離──個體化」的歷程,父母親難免會擔憂、害怕孩子會受傷,但此時父母親的穩定性是最重要的關鍵,因為青少年在發展獨立與自主時,會不斷的確定家仍然安全的存在,就像嬰幼兒一開始探索外在環境時,也是會不斷回頭確認主要照顧者的穩定存在感,這個過程中,青少年會一邊發展自我及心理獨立性、一邊回首確認父母的支持、肯定與保護。

因此,父母親在青少年(國小中高年級)階段,可能就要開始辨識孩子「登大人」的訊號,並且拿捏親子關心的收放程度,才能夠協助孩子真正的獨立,分享以下「神(繩)奇寶貝」親子互動原則供參考: 

一、「神」(繩)──尊重孩子的「繩子界線」

繩子界線的隱喻,代表的是孩子的隱私。在家不妨可以詢問你的孩子,他們不分享學校的事物(學校秘密沒告訴父母),是什麼原因?說不定有意想不到的答案。我舉自己兩個孩子的理由為例,目前國一的大寶告訴我:「有三個原因:一、想先自己處理看看;二、這些事情不重要,父母不需要知道;三、跟朋友說好的祕密,想保有人際間秘密。」而小四的小寶回答:「基本上我什麼都有說,只有在學校哭的事情沒有回家再提,因為已經好了,若再提傷心的事,心情又不好了。」其實,孩子的理由真的很單純,就是想要透過自己的方法去解決外界的事物。 

允許孩子是可以畫出自己的心理界線,是獨立自主的第一步,所以告訴孩子有自己的秘密是被允許的,且若不想要讓別人靠近,也可以直接表達:「我希望保有自己的秘密」。當孩子能夠明確說出自己的想法及意願時,父母也需要做到「不越界」。

 

 

二、「奇」──觀察孩子「奇特」的變化

若孩子較少用語言分享自己時,可以先從觀察生活作息、習慣、人際互動、情緒表現⋯⋯等外顯行為,去觀察是否出現「奇特」的徵兆(不同變化)。一般而言,個人若內在出現困頓或混亂之時,外顯行為通常會有所改變,最常見的會先影響生理,例如突然睡太多或睡不著、吃不飽或吃不下;也會改變本來的習慣或興趣,例如本來每天運動的習慣突然不做了、突然不上喜歡的畫畫課了;也會影響到情緒,像是沒有特別說什麼就突然發怒、突然變得安靜、不想跟人講話。基本上,只要觀察與先前慣性有些不同,就可能要更進一步評估孩子的情緒狀態,必要時還是需要詢問關心孩子是否有發生什麼特別的事情。

三、「寶」──欣賞孩子「寶藏」

孩子是需要被欣賞及肯定的,尤其青少年階段孩子更是如此,他們正在發展「自我認同」:我是誰、我有什麼特質、我欣賞我自己嗎?我能做什麼?⋯⋯這些問題會常常出現,並且會在生活中找尋答案。在孩子成長期間,若親子可以一起欣賞自己,每個人都有獨一無二的「寶藏盒」,盒中就是自己的特質、能力、價值觀、個性⋯⋯,建議可以尋找親子間共同興趣的活動,並在互動中直接回饋,幫助孩子認識自己與父母的特質,練習彼此欣賞、接納不同。例如:大寶小寶很喜歡玩桌遊,有時玩桌遊結束後,我和先生可能會多問一下,今天的心情、喜歡自己今天在桌遊自己的表現是什麼?有沒有欣賞別人?或者討論遊戲中的衝突,藉此討論彼此價值觀。

四、「貝」──提供「貝殼」般的安全感

孩子在發展自主的過程中,會遇到外界的大大小小的挑戰,慢慢經驗到自我的挫敗感,此時非常需要父母的呵護、愛、包容與認可,若能經驗到「貝殼」般的安全感,也較能有勇氣繼續探索外在世界。故當青少年孩子回頭尋求父母的關注時,需要給予回應,認真的面對孩子帶來的問題,不急著給與建議,而是去觀察孩子的心情,可能是害怕、焦慮不安、挫折、無助⋯⋯先同理孩子的情緒,再去討論問題。

面對青少年孩子的需求或煩惱,千萬別忽略,尤其是從不提自己需要的這類孩子,突然有一天對父母說自己需求或困擾時,若父母太快拒絕或是直接給建議、甚至回答你自己處理,都可能會讓孩子有覺得家不可靠的感受。

在我過去的諮商實務中,高年級的小學生或青少年,也常會對父母說「你不要管我」「你煩不煩」「你不要過來」⋯⋯類似語言,其實就是跟「這不關你的事」一樣,孩子不見得是要反抗或對立,而是想要拉出「界線」的訊號,也就是他開始想要開始練習自己解決、並調整對父母的心理依賴程度。所以當聽到孩子說「關你什麼事」,先別生氣,聽聽看孩子要說的「爸媽,我想練習長大」,你能否從旁協助並給予孩子穩定的安全感,而讓他追求自主獨立呢?

           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back next > < prev