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ading content, please wait..
新超群文教機構

教育是我一輩子最愛的工作,成立新超群補習班,並不只是為了賺錢。陪著孩子成長是喜悅的,看著孩子漸漸地茁壯會使我的生活更加充實。新超群不只是補習班,更是一個大家庭。我們重視課業成績以外,更加重視品德教育;新超群全體的老師更是處處關心孩子,全然無私的付出,不分平日假日。因為我們相信:有我們陪著他們成長,視他們如己出,引導他們走向成功大道,是我們最重大的責任。

請與我們聯繫
【文章分享】【校園冷知識15】你的學校鐘聲也是這首嗎?竟然源自這個國家!

 

              

新超群文教機構 NEW CHAO CHUN CRAM SCHOOL 資優教育的專家

(北屯總部)台中市北屯區東山路一段146-5號 洽詢專線2437-6616    (中科旗艦校)台中市西屯區福科路276號 洽詢專線:2465-3939

 

轉貼至親子天下 

【校園冷知識15】你的學校鐘聲也是這首嗎?竟然源自這個國家!

為何全國8成高中以下校園都不約而同用「噹~噹~噹~噹!」鐘聲?這段樂音其實來自英國,在二戰特殊背景下,成為台灣、日本校園耳熟能詳的曲調。隨時代演變,鐘聲存廢受討論,比如北歐發起「無鐘聲系統」訓練學生自主管理時間,日本曾想跟進,卻引發反彈。

【校園冷知識15】你學校鐘聲也是這首嗎?它源自這國插圖|施雲心 

「噹~噹~噹~噹!」這段耳熟能詳的樂音,是台灣中小學常見的上下課鐘聲,且全球僅台灣和日本大幅採用這首源自英國、用於每一刻(15分鐘)報時的「西敏鐘聲」作為校園鐘聲。這不只是一段短短20秒的曲子,也是用以規範、形塑校園作息的最重要依據。日本人為擺脫空襲警報,把「噹噹噹噹」從英國鐘搬進校園

 

日本人為擺脫空襲警報,把「噹噹噹噹」從英國鐘搬進校園

「噹~噹~噹~噹!」為何成為台灣校園常見鐘聲?這得回到日治時期探討。日本教育情報網站《gaccom》報導,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,校園鐘聲等同戰爭時的警報,因為戰爭伴隨著情勢緊張、恐造成死傷等負面意涵,警報聲不受各校歡迎,教育界開始討論改以其他樂音報時的可能性。

就在這樣的氛圍下,當時東京大田區大森大淵中學的老師井上直美,認為英國國會所在地、倫敦西敏區頗具盛名的報時鐘聲,響亮且悅耳,於是和日本工程師加藤和夫合作,創造出「噹~噹~噹~噹!」這個編鐘。這也是日本第一個校鐘,1956年(昭和31年)在大森大淵中學採用,台灣也同步跟進。

此外,《gaccom》提到,在這個校鐘誕生前,日本校園一直安排專責人員負責在學校周圍走動並敲鐘,提醒學生上、下課時間。台灣校園也曾透過手搖鈴發送鐘聲,比如新北市米倉國小校友鄭為國,近日代替他的父親、曾在該校任教的鄭仁泰,把當年收藏的手搖鈴,歸還給學校作為創校百年文物,被校友喻為「最熟悉的聲音記憶」。

新北市米倉國小曾以手搖鈴作為鐘聲。新北市教育局提供

新北市米倉國小校友鄭為國把父親當年收藏的手搖鈴,歸還給學校作為創校百年文物。新北市教育局提供

手搖鈴在中小學還算可行,但大學校園面積太大,敲鐘人走一圈要費數分鐘,讓各教室上、下課產生「時差」。為讓大學生上課時間一致,也是催生校鐘的其中一項原因。

多校師生發揮創意,改用古典樂、自奏號角聲提醒上、下課

「噹~噹~噹~噹!」在台灣盛行半世紀後,陸續有學校發揮創意,改用其他樂曲作為鐘聲,為學生打造特殊的校園生活記憶。

位在台北市松山區的健康國小,2000年起改以古典樂〈歡樂中國節〉作為鐘聲,就是一例。校長陳素蘭向《親子天下》分享,當年學校多名主管都是藝術領域教師,他們在兒童節發起「瑪莎蕾蕾(魯凱族讚美語,意指「你好棒」):藝術狂歡節」系列活動,打造變裝秀等藝術課程,開放學生混齡跑班上課。為營造獨特的活動氛圍,他們集思廣益,選出這首樂曲,做為3天活動期間的專屬鐘聲。

「沒想到,學校廣播改用〈歡樂中國節〉提示上下課的那一刻,師生感到新鮮,也認為這段樂音很好聽!」陳素蘭說,在大家的支持下,校方決定不再換回「噹~噹~噹~噹!」鐘聲。

下課是不少健康國小學生最快樂的時光,每當〈歡樂中國節〉樂音響起,各教室樓層伴隨學生奔跑回教室的腳步聲,當中還夾雜氣喘吁吁的呼吸聲。陳素蘭進一步指出,為助學生「提前準備上課」,健康國小2年前在鐘聲前新增預備鈴,採用的是歐洲地區用以邀民眾輕鬆跳舞的樂曲〈螃蟹波卡〉,希望學生聽到這段音樂時,就能開始收心、朝教室方向前進。

〈歡樂中國節〉、〈螃蟹波卡〉都不是隨機選出的鐘聲,還具音樂教育意涵。健康國小陳麗羨解釋,直笛是國小音樂教育最重要樂器,而這兩首樂曲的曲式、曲調,都很適合直笛吹奏,有助學生熟悉課堂內容。再加上它們的播放時間長短,也與鐘聲所需的秒數相當,因此雀屏中選。

往西走,台北市大安區師大附中的鐘聲也獨樹一格,多年來以號角聲做為鐘聲。附中校友合寫的校史提到,附中最早的號角聲,是國防部示範樂隊所吹奏,結果在2000年前後,校內擴音器壞掉,這段鐘聲因此失傳,以致學校改用回「噹~噹~噹~噹!」鐘聲。

附中學生、校友們不甘自家鐘聲如此普通,決定「自立救濟」,由管樂隊自發吹奏,重現熟悉的號角聲,後來又再改用當時附中音樂班教師、小號演奏家葉樹涵所吹奏的版本。

高中生「延後上學」今年8月上路,校園鐘聲有望漸趨多元

像健康國小、師大附中追求創新的學校越來越多,再加上111學年(今年8月)起,教育部實施高中「延後上學」,學生免參加早自習、上午8時10分前到校即可,與中小學作息不盡相同,有望讓校園鐘聲愈來愈多樣。

新北市安康高中校長謝金城就提到,他任教的學校是完全中學(兼具國、高中部),未來校園作息「一校兩制」,學校不排除研擬兩版本鐘聲,做為區隔。

國內另有學校不播放鐘聲,和一般學校相比,更多實驗學校選擇這麼做。《gaccom》報導,北歐多年前就推動「無鈴聲系統」,鼓勵學生管理自己的時間、培養獨立性;日本近年也掀起追隨北歐的聲音,但也有反對意見,認為貿然取消鐘聲,恐造成作息大亂。

縱然各界意見不同,不變的趨勢是,校園無論有聲、無聲,以及使用哪段樂曲做為鐘聲,都將持續朝「眾聲齊鳴」方向邁進,譜出更多元的校園風景。

             

 

 

back next > < prev