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照片提供:Kelly Tsai
讀書沒有捷徑,但有方法
Kelly分享,因為頗愛生物,在申請柏克萊時,她原主攻生物領域,不過,學校還是讓大家在一、二年級的基礎課程修完後,才選科系;如果是熱門科系,會有修課與分數門檻,例如,資工系就得修完三、四門基礎課,達到分數門檻才行,她就是在修課時接觸了程式,挺有興趣,便繼續走這條路。
剛到美國那陣子,Kelly常有種「越級打怪」感。她直言,在中學階段,只要把教科書的範圍讀好就好了,但大學的學習內容非常廣,即便有教科書,教授也不一定follow書裡的內容。
而且,同學真的超級優秀,「尤其是資工系,很多那種十歲就會寫程式的天才,大家底子都很好,相較之下,我有種苦苦追趕的感覺,只得趕快追上。」
全力以赴拚提早畢業,又投了無數履歷、面試數十家公司後,Kelly終於找到心儀的工作,展開灣區工程師人生,也開始拍片分享生活。
觀眾最常問Kelly的問題,莫過於如何讀書,她也曾回母校北一女演講,她強調,讀書是有訣竅的,考高分沒有想像中的難。以下是她自己常用的讀書心法:
秘訣1:善用「番茄鐘工作法」,適時放鬆,更能提升專注力
關於讀書,最常見的煩惱是無法專心,Kelly很推薦大家試試看「番茄鐘工作法」。
「番茄鐘工作法」最早是一位義大利人發明的,此人在念大學時,曾因無法專心而困擾,便從廚房拿了個番茄形狀的計時器,強迫自己一定要讀書一段時間後,才能休息。
後來,這個方法優化為每專心25分鐘,放鬆五分鐘,在幾個循環之後,再安排大休息;Kelly常用的是四個循環、也就是兩個小時後,大休息一次。
她分享,番茄鐘工作法的好處,是讓人能切換讀書內容,大腦就會一直受到新的刺激,不會因為一直讀一樣的科目而疲乏,而且人的專注力原本就沒辦法持續太久,需要適時休息。
有效休息亦是關鍵,Kelly回想,她在北一女時最愛去走操場,既可以徹底放鬆,也能趁機跟自己對話,讓心情平靜下來;每天晚上讀完書後,她也會逛網路、看影片,然後再睡覺,「與其讀很久,但都不專心,不如把念書跟休息的時間切割清楚,讓大腦跟身體更清楚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情。」
秘訣2:建立儀式感、杜絕分心誘惑,幫助自己更快進入狀況
想好好讀書卻無法快速調整好狀態,總花很多時間「暖機」,也很令人困擾,Kelly分享,可以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讀書儀式感。
以她自己為例,習慣早起讀書,即便放假也不會太晚起,每天早上起床後,除了盥洗、喝點東西醒醒腦,也會先把床鋪整理好,避免自己再躺回去。
她還會整理桌面,只留下要讀的東西,Kelly強調,建立儀式感,能讓自己更快進入狀況,直到現在她已經在工作了,也還維持這個習慣。
假如在家總東摸西摸,無法好好讀書,那乾脆直接換個環境,例如去圖書館;在挑選地方時,也要覺察自身的情況,例如Kelly很在乎空氣是否流通,只要人多、太悶,便難以專心,她會避開這類的地方。
如何杜絕讓人分心的誘惑,也很關鍵,「我在學生時代比較極端,有時連手機都不帶,強迫自己斷網,也有同學換智障型手機,總之,只要你想做,就會找方法。」
秘訣3:以「週」為單位做計畫,視「精力值」分配讀書科目,增加自信與效率
很多人都會做讀書計畫,卻不一定做得到,Kelly透露,她自己喜歡以「週」為單位來制定計畫,而不是用「天」為單位,較有彈性,能避免一天沒達標就挫敗。
做計畫時,也得考量自己的狀態,「我的習慣是,早上精神最好,就留給背科,例如歷史、國文等;下午已經有點累了,就讀理科如物理、化學;晚上更累,就讀數學,因為數學大多要計算,有在寫東西就會強迫自己專心。」
至於補習與否,要看自己的個性跟習慣,如果自認自制力低、不擅長規劃時間與進度的人,當然可以去補習,但倘若自己頗有想法,就不一定要去補習,能有比較多時間可運用。
秘訣4:input比output更重要,先聽懂再做筆記,先讀過書再刷題
讀課本、參考書比較重要,還是刷題比較重要?Kelly說,如果時間充裕,當然是兩者都做,但如果時間很緊,她建議要先把課本或參考書讀好,「如果沒有input,要怎麼output呢?」
有些人習慣先刷題,遇到不懂的地方,再回去找書來讀,Kelly認為,這種方法讀進的內容,可能會比較混亂、片面,不如按部就班的把課本或參考書讀好,徹底全面掌握好要讀的範圍。
在課堂上也是,與其忙著做筆記,不如先聽懂,以確保自己有理解老師教的內容,筆記可以下課再補,或做一些重點就好,現在各類參考書、講義都很多,挑合用的,也不一定會比自己寫的筆記差。
至於面對考試,也有些小訣竅,Kelly說,在考前她會再看過一次要背的內容,例如公式、年份等等,等考卷一發下來,她就立刻把這些內容寫上考卷的空白處;選擇題則要活用刪去法,直接刪掉不合理的選項,數學還可以用答案代回去題目,增加答對機率。
在努力邁向目標時,Kelly也提醒大家,要記得照顧自己、維持身心健康,才能永保動能、放膽用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