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是我一輩子最愛的工作,成立新超群補習班,並不只是為了賺錢。陪著孩子成長是喜悅的,看著孩子漸漸地茁壯會使我的生活更加充實。新超群不只是補習班,更是一個大家庭。我們重視課業成績以外,更加重視品德教育;新超群全體的老師更是處處關心孩子,全然無私的付出,不分平日假日。因為我們相信:有我們陪著他們成長,視他們如己出,引導他們走向成功大道,是我們最重大的責任。
【文章分享】4劑情緒預防針,提升孩子心理強度 | ||||
---|---|---|---|---|
第二劑 務實的自信 所有的研究都發現,一個孩子如果對自己的自信、自我認知、自我概念比較健康,同樣的壓力進來,受到的衝擊比較小。很多孩子走到憂鬱症,都是無法描述情緒,他常常是「說不上來」,所有的悲傷說不出來、所有的討厭說不上來、情緒也表達不出來,最後都變成另外一種挫折。挫折就是導致憤怒,憤怒到極點,不是傷害自己就是傷害別人。所以我們很強調要建立孩子「好的」、「健康的自我概念」。 第三劑 人際關係 有的孩子在人際上比較困難,但從EQ教育上來看,後天有很大的機會可以去幫助他,改善他的社交技巧和跟人的互動。如果他有好的人際關係,碰到衝擊的時候,只要有人際支撐,情緒就可以受到調節。 第四劑 調整路徑的能力 孩子生病的來源、環境,是一定要改善的。有很多青少年面對的事件、壓力和課題,各方面來說就是沒有系統化的去培育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,都是等到出問題了,才不得不正視。但因為孩子錯誤的路徑已經走了很多次,你突然要來教他走正確的路,他不可能馬上就會,他會需要很多次的適應,我們必須先讓舊有的路消失,才能建立新的道路。 這類情緒教育,從幼兒期開始,各階段可有不同重點。 從「情緒亂流」中擷取養分 幼兒這個階段,孩子在情緒上的能力和素質,其實是需要刻意去培養的,但我們很多都沒有做。我們常常等到幼兒鬧情緒了、和別人吵架了,或在那邊「歡」,我們才去處理。所以「預防教育」,從幼兒就應該要做了。更小之前,0到3歲其實還是看主要照顧者怎麼對待孩子、回應孩子情緒。 很多研究都發現,孩子自己也可以系統化的學習很多東西。當然,父母和老師對幼兒來講影響還是很大,所以父母和老師如果也能夠同步學習,知道怎麼回應孩子的情緒、知道什麼樣的關係會支撐孩子發展好的心理素質。所以關於幼兒階段,我們應該重視「他可以學會什麼」、「應該學什麼」? 到小學,我們應該要在幼兒發展的基礎上去拓展。孩子會學更多的「自我調節」,或對於自我概念、人際溝通,他都會有更成熟技巧的展現或更豐富的概念。
青春期,我覺得要加上對青春期特性的理解,因為他們有很多的衝擊來自於青春期的特性,像是「為什麼特別在意別人看我」。所以即使你小學打點得很好,但青春期很可能還是會來亂一場,幸好之前的基礎是有幫助的。如果我先知道我要走的這段路、這段旅程比較混亂、會有亂流,你就會先做準備,不要在亂流的時候喝咖啡,就不會潑得滿身。所以就算孩子會面對比較多的風暴,但他們是可以度過的,甚至可以從裡面汲取養分。 理解「人」是怎麼回事 很多父母最大的難處是,我們過去真的是不知道,原來「人」是長這個樣子。我必須說,這是我們過去欠缺對於人的認知。我常講我們是「情盲」,我們對情緒不了解。過去反正(心靈)沒有太強壯,你也還可以活得不錯,但現在就是真的壓力大、衝擊多。所以父母因為看到孩子在這個時代面臨這些,他們必定要更真實的、更謙卑的去理解「人」是怎麼回事。家長如果能提早發現孩子的情緒狀態、及時給予輔導,就能避免走到憂鬱症。更好的做法是,及早預防,很多孩子就不會走到這一步。 除非是非常單純、極少數的由「生理性」造成的青少年憂鬱症,通常都是有事件發生,有壓力才會產生後續,不能只用藥。面對這些事件,怎麼處理、怎麼觀看自己的狀態、早一點呼喊、求救,就是需要教的。 父母和老師要同步,你給孩子的環境,若是不利、充滿病毒,卻要他身強體壯,他也會覺得很辛苦。所以青春期因為自己本來就有很多課題要面對,加上在華人的社會裡面,國、高中這六年,本來就是個超高壓力的階段,那到底哪些壓力其實不是這個階段「必要的」?什麼是對青少年最適當的壓力,可以幫助他們成長,比較不會折傷他們的心理健康?這個是我覺得是大人要同步思考,或者讓孩子有能力做選擇和判斷。 警覺、知識、技巧環環相扣 前幾天有個志工回饋給我們,他給孩子上EQ課。有一天,他在站導護,有個人高馬大的孩子就跟他打招呼,跟他說,「EQ媽媽我要特別謝謝你,你小學教我的東西,讓我在國中度過一個非常大的危機。」所以預防有沒有用?有的。我們沒有辦法幫助孩子躲過一些生命中必然的挑戰,但是因為你提供給他的這些預防,增強了他的心理素質、提升心理的強度,他就比較有能力去面對和走過青春期情緒風暴,雖然那個過程還是難受的。 我們在推EQ教育,不只是為了帶課程給孩子,同時也要喚起更多大人的關注,我們要一起為孩子稍微把這個世界調回來,讓世界更適合他們人格、心理健康的發展,要不然這個世界真的很不利於孩子的成長。憂鬱造成的問題,不只自殺,有些會去傷害別人,整個社會都要付出很多代價。 最重要的是「人」要改變,當他改變成更有心理強度,當有壓力事件來的時候,他會轉往一個比較好的方向去因應。但是我們要幫助孩子改變,大人一定要先改變,改變最難的就是「警覺」,我覺得要怎麼去「喚醒」,讓父母、老師去感受、去認知到,這對我們的小孩和教育是很重要的課題。 我常笑說,我們教孩子一加一等於二,他會了就會了,你就覺得教育很有效,可是,情緒、心理健康教育不是這樣,你教了明明是有效,孩子的素質有提升,但如果他的周遭壓力太大,導致他還是退縮,然而退縮的幅度是少了一點的,但大家不會認為這是「有效」的。 我做了這麼多年的EQ教育,其實感受它有在「發酵」。我最近遇到太多不管是醫療體系、心智發展遲緩等等領域,都開始注意到所謂的情緒學習,也把預防的概念放更多進去,這就是一個「喚醒」。所以我覺得,至少這個世界要先「自覺」學校輔導人力不夠,需要家長進去幫忙。 所以第一個當然還是要喚醒「警覺」,第二個要給他們「知識」和「技巧」,如果你有知識在支撐,你就會知道這些技巧有幫助、在什麼狀況下最有效,就不會只是把它當止痛劑在用。只要這三個環節一起,我們就能看到很可喜的結果。
|